编者按:今年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前夕,党中央、国务院召开庆祝大会,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。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,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,江苏121名劳动者获此殊荣。不同的岗位,共同的信仰,以奋斗为笔,将个人足迹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长卷。
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,这些新当选的全国劳模、全国先进工作者们,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。

“90后”李楠楠:
明媚“朝阳”护“夕阳”
初见李楠楠,一头利落短发、笑声爽朗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,在20多岁青春年少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,并一“走”就是多年。
在南通福爱健康养老院,李楠楠作为护士长干练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:轻声安抚发脾气的“老小孩”、为失能老人翻身擦背……被老人们唤作“小丫头”的她已是护理业从业十余年的“专家”。以青春为笔,李楠楠在养老护理这一行坚持下来,书写着“朝阳”护“夕阳”的温暖篇章。
2010年,刚从南通卫校毕业的李楠楠进入当地一家大型医院负责体检岗。工作轻松体面,她却总感觉“离当年学医的初心越来越远”。一次回家路上,护理院里佝偻着背的失能老人触动了她深埋心底的记忆——小学时,罹患癌症的奶奶在家自行扎针治疗,痛苦的模样让她暗下决心:“长大后要凭专业帮助老人们。”
内心几度挣扎,李楠楠辞去医院工作,成了南通一家护理院最年轻的护理员。“大医院的病人有很多医生护士,这里的老人,更需要我。”初入行时,李楠楠每天要完成擦背、吸痰、通便等各项“苦差事”。病区70多位老人,仅午餐就需准备9种类型。喂饭如同“战场”,根据吞咽能力分批喂食,每位老人耗时十几分钟。常常忙到午后,她才能扒两口冷饭。面对老人因抗拒服药挥来的巴掌,她抹去眼泪继续微笑沟通,最终想出将药粉掺入点心的妙招。
“对老人其实好比对孩子,需要耐心读懂他们的‘语言’。”李楠楠总结出爱心、细心、耐心的三“心”工作法。她随时手机“备忘”每位老人的习惯:张爷爷饭后要听评弹,李奶奶睡前需按摩半小时……十年间,200多位老人成了她的“忘年交”,有家属感慨:“我们做不到的孝心,李楠楠变成了专业。”
“招人难、留人难”是养老行业的痛点。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,李楠楠将一线呼声带上国家议政殿堂。她走访发现护理员月薪普遍不足4000元,职业晋升通道模糊,“年轻人不愿来,来了也难留住”。
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,她递交《关于加大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》,呼吁提高薪酬待遇、恢复资格证考试、增强职业荣誉感。建议很快得到回应:2019年,停摆多年的护理员资格认证制度重启,从业人员持证率从30%提升至85%;多地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,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纳入财政补贴。
作为行业标杆,她先后获评“全国五一巾帼标兵”“江苏省劳动模范”,以“90后”身份两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。“养老不是‘夕阳行业’,而是‘朝阳事业’。”李楠楠与新来的年轻同事交流银发经济契机,共勉开拓一番新天地。
2023年,她提出探索“时间银行”互助养老等新建议;工作之余,以短视频科普护理技巧,吸引数百名年轻人留言咨询入行。“希望更多有志于医疗护理的年轻人加入;这里不仅能安放父母的晚年,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。”李楠楠发自肺腑地说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倪敏
受访者供图